許多文章都有提到被動收入(關鍵字: 抽獎推薦、LikeCoin),分享免費訂閱經濟消息,
以自己認為有需要紀錄的為主,焦點紀錄。以下由IEK每日產業情報(2022-08-29)
《工商時報》記者譚淑珍、李青縈台北報導節錄
智慧醫療,再生醫療、精準醫療是未來生技醫療產業三大發展重點。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,
新技術、新醫療各有發展性、商業模式是否清晰等問題,也會遇到法規面、制度面的難題,
能否納入健保及適法性,都有必要進一步研議。
在生技醫療產業上,薛瑞元簡單劃分乾、濕兩部分,乾是與IT技術相關,濕則與
Lab(實驗室)臨床實驗有關。
乾的部分、也就是應用IT技術領域方面,各界有很大期盼,以台灣擁有的IT實力,要發展
不是太大問題。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商業模式。例如,研發出AI判讀影像,疾病診斷精準
即使達到80、90%,醫生或醫院為什麼要買?即使AI判讀遠比醫生用經驗判斷來得準,
對醫院經營者而言,看不出必要性,買了AI設備與軟體後,還是要聘醫生,反而提高成本。
又例如穿戴式裝置,要賣給誰?若是一般民眾,為什麼要買?不論有無穿戴式裝置,
身體有異狀時,還是要趕快去看醫生。
薛瑞元認為,乾的部分商業模式還不是那麼清楚,一個產品在開發過程中,並沒有
先去考慮如何行銷?到頭來,因沒有市場,就說政府都沒有幫忙,其實政府幫忙解除
很多管制,包括最近要修的《通訊診療辦法》,問題是修法過後是否就自然能打開市場,
還需要摸索、找出一條路來。
至於濕的領域,薛瑞元認為,比較沒有商業模式、市場問題,因對象很清楚,只要
有新技術、新醫療出來,醫療院所就會埋單,如果你不買別家也會買。
問題是醫療院所埋單後,能否擴大?
想要擴大範圍就會碰到健保是否要納入,因此需考慮財務負擔。
另新醫療技術的困難是,在臨床試驗時CASE比較少,不一定能代表全部。
薛瑞元說,使用期間需再收集更多臨床資料,再進一步判斷是否如同在臨床試驗階段
所聲稱的效果,牽涉到法規建立,需要國家政策、預算的支持。
此外,疫苗代工方面,薛瑞元透露,「我們想要的是技轉」,目前正與國際廠商接觸中。
他坦言並不好談,國際疫苗廠商也明白,當疫情過後,搞不好就沒生意,
剩下就是技術移轉,當然希望趁現在賣個好價錢。僅技術部分,台灣不會有太大問題,
主要是疫苗廠商的專利布局,做的非常嚴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