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文章都有提到被動收入(關鍵字: 抽獎推薦、LikeCoin),分享免費訂閱經濟消息,
以自己認為有需要紀錄的為主,焦點紀錄。以下由IEK每日產業情報(2022-09-22)
《經濟日報》記者余弦妙、彭慧明、翁至威台北報導節錄
數位發展部長唐鳳昨(21)日表示,數位部最重要的業務是協助產業進行數位轉型,但在
推動之前,大家對於新創技術應用或多或少會有疑慮,因此,數位部就像是一個「部級沙盒」,
由數位部身先士卒替大家做示範。舉例來說,接下來數位部也將發行NFT(非同質化代幣)、
採用零信任架構簽署公文等,當這些新創科技,率先在數位部裡採用且成為一種常態,最後
再擴及到其他公家機關,讓大家了解到新創技術並非都是壞的。
數位部正式掛牌20餘天,各界對其業務充滿期許,唐鳳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,
數位部的理念就是「全民數位韌性」,就如同數位部的英文縮寫moda,是一個
快速轉動的馬達,數位部不會變成主管機關,而是扮演「馬達」的角色,幫助
全民更順利的導入數位轉型,讓摩擦力更小。
至於外界對於數位化仍抱持許多疑慮,也擔心跟不上數位轉型腳步,唐鳳說,數位化的過程
不會是強迫大家接受,數位部的核心理念是「科技配合人、不是人配合科技」,數位服務與
實體服務會是共存的,不會讓民眾產生被歧視的感覺,這也不會是數位部樂見的狀況。
以下是專訪紀要:
問:數位部成立後,最優先要做的三件事?
答:數位部理念是全民數位韌性,是快速轉變的馬達(moda),能夠快速回應各種各樣的威脅,
有三大優先任務。
首先,非同步軌道衛星(低軌衛星)設置是最急迫的。從俄烏戰爭觀察到,缺乏即時、
高品質連線,在災區以外關心的朋友會很焦急,且不實訊息容易流竄;當海纜、光纖、
固網皆無法在災變時保持運作,就必須仰賴非同步軌道衛星技術。
其次是通傳創新,計畫向民間徵集100個構想,當中挑十個,在兩年內運用新興通傳技術,
目標是提升社會價值暨產值達100億元。
第三,半導體及資通訊供應鏈資安關鍵技術發展計畫,數位部數位產業署與經濟部技術處
合作,成立「晶片安全聯合檢測實驗室」,這只是第一步,未來還要通過SESIP認證,達到
國際承認至少一案,不只是台灣自己做,而是將測試規範推到國際。
問:希望打造什麼樣的數位部?
答:數位部的英文縮寫moda「馬達」,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有個有趣的比喻,數位部下轄的
資安署、產業署,一個是「定子」,一個是「轉子」,無論是定子位移、轉子不動,
馬達都會壞。也就是說,產業與資安不是分立,而是要先確保資安,產業才有信任度;
而資安本身也是一種產業;同時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,也離不開資安。兩者是互相循環關係,
建立出馬達的意象。
問:web3.0在台灣剛開始發展,但卻淪為詐騙工具,您怎麼看這件事?
答:我想任何成熟的工具,像電話、簡訊這些也並非完全沒有詐騙,而是社會大眾已熟悉
這些模式,也比較能夠應對;至於新興的技術像是深偽技術(deep fake),就像是從photoshop
這種技術的演化,由於修圖技術比較久遠,不容易被騙,但deep fake不被大家熟知,因此
才會出現大家上當受騙的問題。不過,隨著這項技術開始被公開,被更多人知道,就能
讓大家知道原來有這項技術,進而減少民眾受騙上當的機會。因此,像是web3.0或NFT等
這類的新興技術,就是要讓民眾知道運作原理,普及這類知識後,讓大家逐漸熟悉他的
正面用途。例如數位部辦活動時頒發的獎狀,就是採用NFT模式發出,讓社會知道新興技術
還是有很多正面用途,也讓大家更了解正確使方法後,有助減少相關的詐騙事件發生,
因此數位部的做法就是「先示範出哪些是適合的運用,把新興技術導向正途」。
問:數位部將成為各單位示範單位?
答:先前拜訪各個電腦資訊相關產業協會後,都表達希望數位部可以出來當示範者,主因是
現在產業面臨,當他們去向主管機關推新案時,主管機關又沒有第一手經驗時,就會卡住;
溝通過程的落差,就會希望有人可以出來幫忙說服。因此,當產業想推動創新概念時,數位部
就會變成一個「部級沙盒」,先行體驗,之後再來當產業與公部門之間的轉譯;舉例來說,
產業在推動零信任架構簽署公文時,大多數公部門也是有所疑慮,這時候數位部就先親自試驗;
再來數位部也即將發行自己的NFT。從上面的狀況來看,數位部自己試驗過後沒有問題了,
就可以把這個經驗擴散出去,讓其他公部門也一起使用。
問:民眾對個資安全的疑慮如何化解?
民眾對於個人資料使用的憂慮,是因為擔心不知道會被如何使用。其實,資料愈接近當事人
信得過的地方,愈容易被信任,只要知道不要被過度集中、被過度取用,就不會擔心。
例如疫情期間,很多國家集中做疫情調查,台灣則是同時提供簡訊、紙本填寫、
掃碼這些方式,但你知道國家不會收集這些訊息。即使店家貼出QR Code,傳給1922,
但也是傳給電信商,四周後就刪除,民眾甚至可以至sms.1922.gov.tw反查,
就能知道誰曾調用資料。
當民眾看得到資料,也可以決定權限、或知道負責單位,一旦出現與常規不同的使用,
可以被糾正,民眾知道自己的相關資料不會被過分應用,這是讓人民對政府取用資料
建立信心的開始,也就是「資料治理」。「資料治理」可以形成資料良好使用,將來對於
每一個運用民眾數據的案件,會搭配「社會影響力」的評估和量化,配合法規去調整;
也不會每個案子都用同一標準,對醫療、健康、衛生都有不同的考量。
問:數位部日前掛牌時,有提到不做監理與特許,不做數位集權老大哥,那該如何
兼顧資安發展以及民眾憂慮資安與隱私的問題?
答:政府的資安長仍是行政院副院長,行政院內也有資通安全會報,可說數位部是
資安會報的幕僚單位,一般民間企業的資安議題,仍歸相關的主管機關。
其實對民眾來說,資安、詐騙是日常議題,現在看到照片、影音,都應該要先懷疑真實性,
因為現在的技術,足以以假亂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