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文章都有提到被動收入(關鍵字: 抽獎推薦、LikeCoin),分享免費訂閱經濟消息,
以自己認為有需要紀錄的為主,焦點紀錄。以下由IEK每日產業情報(2022-08-11)
《工商時報》朱俊勳投稿節錄
減緩氣候變遷、營造永續環境,已經是關乎下世代存亡的嚴肅課題,如今淨零排放是未來
全世界必交的考試卷,能夠有效擷取關鍵排放數據的智慧感測技術,就是這份試卷的必考題,
換言之,臺灣要邁向2050淨零排放,非智慧感測技術不可。
政府在今年3月公布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,其中包含「能源轉型」、「產業轉型」、
「生活轉型」、「社會轉型」等四大轉型目標,提到了多次的轉型,其背後發現問題、
解決問題的基礎,靠的就是大數據的支撐。
如同統計學需要透過不同的調查方法蒐集資料,大數據尤其需要精良的調查方法,而感測器
就是有效數據的擷取技術,所有取得正確資料的技術,都是感測技術的應用,舉凡
個人化裝置、醫療、製造、商務、自主移動、綠能、減碳等,越來越聰明的感測器結合
智慧物聯網(AIoT),未來將幫助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自動調節、減少耗能、穩定電網、
防止塞車,促成各種最佳化的決策,所以說智慧感測技術對於2050淨零排放不可或缺,
絕非誇大其詞。
以能源轉型來說,不論「創能」、「儲能」還是「節能」,只要有能源相關設備運作,
就有透過感測技術擷取數據的必要性,除了能源管理的「消峰填谷」,設備維護、
能量輸出、轉換效率相關的精準預測,都影響到淨零排放成果。
感測技術也是廠商提升競爭力並加強差異化的重要依據,以工業用感測器為例,振動、力、
視覺、雷射3D掃描是普遍使用的感測器類型,透過擷取有效數據,提升品質、效率、
精度,就達成了智慧製造升級,進而促成節能減碳效益,達成產業的低碳綠能轉型。
臺灣目前綠電占比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,所以省電就是節能、節能就能減碳,不論
電網還是工業用,要找出淨零排放的問題,就要透過智慧感測技術取得正確數據;
這也反映出近年全球智慧感測風潮的原因之一,隨著少量多樣化的生產策略盛行,
供應鏈韌性越趨重要,感測器擷取的有效數據既可以創造新商業模式與應用價值,
也扮演碳管理的關鍵工具。
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研究,2021年全球感測器市場達1479億美元,較2020年
成長4.3%,預估今年全球市場將達1582億美元,年成長率達7%,臺灣感測器市場
2021年達新台幣2189億元,較2020年成長1.8%,預估今年臺灣感測器市場
將達新台幣2299億元,成長5%。
全球感測器業者正積極進行跨域合作,就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集結AIoT系統所需的
各項軟硬體技術環節,及早融入主流生態系,搶占市場商機;隨著全球「智慧感測生態系」
逐漸成形,工研院除了已陸續開發出多項創新應用,包括國內第一台「PM2.5感測器」,
為環保、健康、減碳把關;工業感測的創新應用之一「五軸加工機主軸動態負載感測方案」
猶如工具機的健檢醫生,已協助國內五軸工具機業者取得歐美航太業一線客戶;
「智慧熱影像安護」則將防疫科技導入遠距照護,化身個人健康監測秘書。
今年,工研院已進一步透過組織經營策略規劃,把感測技術列入工研院「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」
中的智慧化致能技術重點發展項目之一,作為三大多元應用領域創新科技的核心推進器,
未來的淨零排放這張試卷,政府必須加快腳步,串聯產業公協會、研發單位,提供臺灣產業
更具競爭力的國產感測器,打造智慧感測應用的創新生態系。
(朱俊勳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)
留言列表